來源:大田農社|農機360網
關鍵問題一:好行業還是壞行業?
這是是一個等同于人類哲學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又往哪里去?)一樣的問題。很難回答,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企業是***典型的功利組織,所以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看,一個好的行業應該是“很濕的雪很長的坡”,也就是這個行業空間容量足夠大,所謂的“大水大魚”,企業在這個行業里可以恣意輾轉騰挪,行業可以同時容納數個10億級,甚至百億級的企業。同時,行業目前尚處于發展初期,有足夠的成長時間,也有足夠的成長空間,沒有明顯的天花板,未來可以賦予充分的想象力。“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時具備,雪球才會越滾越大,才容易誕生偉大的企業,所以說機會大且機會長久的行業就是好行業。
國內農機行業整體上看,仍是一個好行業:先看行業發展空間,目前通過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系統銷售的農機約有1800億元,但非補貼機遠遠大于這個數,整體看行業內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數據應該是4500-4800億元,這還是傳統的農機;再看看特色農機,據高元恩講,歐美農業發達國家約有3500個品類的農機,目前國內只有約1500個品類,也就是大量的農機品類在國內還沒有出現,也就是新的空間和機會有實際需求,并且也有想象空間;***后看看成長時間,這個需要對比,據從中國農大楊敏麗教授講,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從農機化起步到全面實現機械化用了20-35年時間,國內真正的起步是2004年,到今年才15年,并且國內農機產業起點低,需求復雜且豐富,所以國內真正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需要的時間預計會更長,所以很有可能還有20年的時間窗口。
所以國內農機行業目前仍具有“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的屬性,仍屬于好行業,值得為之奮斗終身。
關鍵問題二:處于行業周期的哪一個階段?
宏觀層面的經濟有經濟周期,中觀層面的行業有行業周期,微觀層面看企業有生命周期。絕大多數情況看,宏觀經濟周期和行業產業周期會同步,或在時間上略有前后差異,但企業生命周期和行業周期往往不同步。如果企業周期和行業周期同步,說明企業是站在“風口上的豬”,成功了是必然,不成功說明操盤者水平太臭。但如果行業在下行期,但企業且能逆勢而行,就說明操盤者是個高手。
某種意義上說,行業周期對企業生命周期不起決定作用,但是行業處于周期的哪一個階段對企業的經營至關重要。通常情況下,培育期企業***難,成長期***愜意,成熟期是收獲期,同時競爭壓力大,衰退期日子難煎熬。
那么國內農機行業處于周期的哪一個階段呢?筆者認為,整體看仍處于成長期,把成長期細分為成長初期、成長中級和成長后期的話,筆者認為是成長中期。按農機品類再從結構化分析,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播種機、插秧機、旋耕機等傳統農機是成長期,畜牧養殖、植保無人飛機、自動導航、果蔬茶全程機械化、綠色環保、土壤修復等高新特色農機處于培育期和成長初期。
所以整體看,國內農機行業處于成長期,相當于人類的少年期,目前行業的下行和蕭條屬于“成長中的煩惱”,只是暫時的,大趨勢仍是向上的。
關鍵問題三:行業慣性下行還是掉頭向上?
這個問題只針對2020年。相信大家***關心的是明年怎么過,畢竟明年活著才能看到以后的太陽,否則就是“夏蟲不可語冰”,這個問題筆者還是結構化的來回答。
大行情肯定是仍會慣性下滑,在宏觀經濟蕭條、種糧收益減少、補貼邊際效益遞減、需求飽四座大山之下,行業仍是負重前行,下滑是肯定的,目前看阻止行業下行的剎車還沒有找到,但行業并沒有什么大利空,可以預見的是下行的幅度會收窄。
當然細分行業并不會這么乏味,事實上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且每一類產品還有內部的結構性變化。
拖拉機行業會有很復雜的變化。大中型拖拉機總量可能會微增,這是因為中輪拖的需求量在反彈,這是需求的理性回歸和補貼政策的糾偏。同時180馬力及以上的重型拖拉機需求量仍會減少,當然25馬力以下的小四輪肯定還會減少。
新產品的代表,植保無人飛機數量仍會增上,并且會向20L級別升級,而以自動導航和作業監測為代表的北斗農機智能終端產品必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并且前裝市場增量會更大。
總之,大行情慣性下行,傳統農機內部結構化變化,有增有降,智能化和綠色環保農機迎來***燦爛的春天。
關鍵問題四:補貼政策是延續還是大變?
盡管近期大家很關注農業農村部〔2019〕98號文,其中規定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期限到2023年,到期前由財政部會同農業農村部評估確定是否繼續實施。關于補貼政策在2023年是否會停止,這個誰都說不清楚,屬于未來的大事件。任何一個政策都有其實施的時間和條件,如果到了2023年實現了農機化,那么這個政策的退出就是天經地議的事。另一方面,即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功成身退”,也會有其它的政策來接力,比如農機作業補貼、購機低息或貼息貸款等??傊?,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包括以財政轉移支付的形式仍會有,只是方式會變。
企業是活在當下的動物,即使2023年取消補貼政策,3年的時間足夠企業做好市場化的準備了,所以2020年才是***重要的。據從中國國際農機展及近期行業協會、部委傳出的消息看,2020年的補貼政策大體上會保持穩定,補貼資金會穩定在185億的水平上,補貼方面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在局部上會有優化和調整。整體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等傳統農機,會更加支持經濟實用型的機型和功率段,另外會鼓勵高新特色、畜牧種養殖、綠色環保、智能化等農機,并且會給地方更多的權力和空間。
2020年是《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執行的***后一年,政策具有延續性和穩定性,2020年不會有大的變動,但2021-2023年補貼政策必定有巨大的變化。
關鍵問題五:哪些熱點會延續,哪些品類會成新寵?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雷軍的這句話相信已經深入人心,對熱點的追逐在商業領域是***平常不過的事。
自從有補貼政策之后,農機行業“城頭變幻大王旗,各領風騷三五年”的現象非常普遍。主要是政策的引導和鼓勵,抓住機會的企業賺的盆滿缽滿,比如2009-2012年的半喂入,2010-2015年玉米機,2015-2017年的烘干機。
在國內,農機企業抓熱點就是和政策同頻共振,對企業經營成敗至關重要。
2020年肯定會有熱點品類。如果按傳統農機和特色農機兩種情況看,傳統農機里中馬力拖拉機、6公斤喂入量的水稻聯合收獲機、半喂入水稻聯合收獲機、2-3行小型玉米收獲機,秸稈離田、還田設備,深翻犁具及配置動力、采棉機、甘蔗聯合收獲機等會熱銷,當然傳統農機熱銷是相對的;高新特色農機里,具體一點的話,筆者看好植保無人飛機、北斗應用終端(自動導航、作業監測設備)、果蔬全程機械化、畜禽糞便處理、有機肥加工設備等將成為新寵。
關鍵問題六:國四如期執行還是再次延期?
這個可能是2020年***不確定性的問題。這次的排放升級,對于大企業是千載難逢的洗牌機會,但對于小企業來講,就是高懸在頭上的一把“達摩斯之劍”,遲遲落不下來。,
筆者認為,同樣的一個政策,對大企業是個利好,但對沒有研發能力的、以追隨型戰略為安身立命的小企業是個鬼門關,能闖過關的,從此由魚化為龍。另外,按照執行或延期,對不同企業的意義不一樣。筆者認為,時間拖的越長,對大企業越不利,但對小企業有利,小企業可以有時間推出自己的國四機。
據從行業協會和主流的動力生產企業得到的消息看,國家環保部門極有可能會允許農機國三升國四再延期一年,但這也僅僅是也許,誰都不敢打保票。當然如果時間不會延期,有消息人士說在補貼政策上會對國三和國四產品采取差別化補貼。如果是這樣的話,市場上將會出現國三和國四同時銷售的現象,當然這也是一種過渡,時間也應該是一年。
對于誰都不敢確定的事情,建議企業不能報著僥幸的心理,要做***充分的準備,產品先準備好,假如2020年要延期,也可以提前把自己的國四機推向市場,接受市場的檢驗,等到正式切換的時候,產品成熟度就是競爭力。
關鍵問題七:智能化是催化酶還是制幻劑?
智能化農機在2017年開始興起,在2018年、2019年越燒越旺。在傳統農機同質化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沒有一家企業對智能化掉以輕心。同時智能化代表著未來,現在雖然是小趨勢,但不久的將來肯定是大趨勢。引用一句名言就是“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到底該如何看待智能化農機?在未來會成為主流嗎?智能化是催化酶還是制幻劑?要回答這個問題很難,筆者在這里只表達一個自己的觀點。
首先,要做好基礎產品。智能化是農機產品上的一個功能,以減少或不用無人為主,同時提高工作效率和作業質量,但千變萬變,農機滿足用戶的需求不變,國產農機目前硬件產品還不過關,就不能太沉迷于智能化,否則就是舍本逐末,***后就會發現智能化仍是別人家的好。
其次,智能化確實是個趨勢,并且已經有成功的案例。***典型的就是植保無人飛機,這是***典型意義上的智能化農機。目前已經流行,在全球范圍內看,國產產品全面領先,這種領先是從技術、產品、營銷、文化等要素上,真正意義上的全面領先,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不應該懷疑智能化的正確性。
其三,智能化盛宴不一定是專為中國企業準備的。前面說過,智能化的基礎仍是機械硬件,這仍是國產農機的短板。在硬件的基礎上,搭配輔助駕駛、無人駕駛、作業監測等軟件和傳感器,連上后臺數據處理器或平臺就是一個完整的智能農機。在這方面,國產并沒有領先。約翰迪爾從上個世紀70年代在自動導航領域就已經領先,并且一直在跟蹤***前沿的技術,其產品在不斷的迭代。近幾年,約翰迪爾還不停地收購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方面的專業化公司,明顯地看,是在戰略層面構筑智能化時代的競爭實力。從2019年11月漢諾威展會上可以看出來,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愛科、克拉斯這些跨國巨頭,無人例外都加快了在智能農機上的投入。國產農機在智能化上,雖然有后發優勢,但是這些跨國巨頭明顯的已經覺醒了,他們一旦認真起來,未來智能化農機的全球化競爭格局就變得撲朔迷離了。
智能化時代,是速度的競爭,是技術比拼,更是綜合實力的較量,但不管怎么樣,跑快一點總沒有壞處。
關鍵問題八:同質化競爭會好轉還是惡化?
在國內農機行業,同質化是企業的切膚之痛,也***為人所詬病,但也是所有企業的“囚徒困境”,都想逃離,但都難以自拔。那么2020年是會好轉還是會惡化?
筆者的答案是悲觀的,2020年同質化競爭會變本加厲??深A見的有幾個大的因素:
一是國三升國四,不管要按期執行抑或是延期,2020年企業都要處理國三庫存,并且有企業打著清庫存的借口大打價格戰。據筆者了解到,一些跨國公司和國產一線品牌,都已經磨刀霍霍了,手段是降價、低配。
二是大公司要收復失地,主動或被動的都要開始行業的洗牌,目前行業競爭很不正常,每個細分行業都有太多的生產企業,拖拉機行業有200家,小麥機有25家,水稻機有60家,插秧機有110家,行業集中度太低的結果就是全行業都沒有利潤。所以幾個大公司必將發動戰爭收復失地。大公司的行為會引起連鎖反應,小公司會跟進,行業競爭會更加白熱化。
關鍵問題九:經銷商會大批退出還是會增加?
據相關媒體統計數據,2018年,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系統實現銷售的國內農機經銷商數量為16574家,達到了歷史的***高位,比2010年增加了12000家,比2016年次新高也多了近1000家,相當于國內多了一個省的數量,雖然沒有拿到2019年的數據,但筆者預計不會變化太大。
另一方面,經銷商的平均營業額在大幅下降。2012年,農機經銷商平均營業額是723萬元,屬于景氣區間,平均算屬于盈利區間,絕大多數經銷商有較合理的經營規模,有規模效應。但在經過6年的持續下滑之后,2018年平均營業額只有353萬元,2019年預計連300萬都難保得住。
按筆者的經驗整體看,很多經銷商是入不敷出了,業務量太小,不但不能維持經營,更談不上業務創新和擴大經營了,這是一種不好的征兆。
筆者預測,2020年農機流通渠道會出現幾種變化,傳統經銷商會出現分化,市場資源會向大經銷商集中,很多小經銷商會因為銷售規模太小而退出市場,另一方面以果蔬茶、綠色環保、畜牧養殖、植保無人飛機等為主業的專業化的經銷商會崛起,也就是經銷商要么變大,要么更專業,否則很難生存,剩下來的會大量退出。
關鍵問題十:進出口格局如何變化?
中國GDP在全球占比約15%,如果國產農機品牌在國內廝混的話,只能是在15%既定的蛋糕上互相爭奪,而85%的市場白白讓給了國外的同行。
國產品牌在補貼政策的溫床上躺太久了,很多企業失去了市場化的能力,要走出去非常難,且沒有全球化的經驗和與跨國公司同臺競技的能力。但不管有多大困難,都必須要走出去。
近幾年,從總額上出口交貨值要大于進口交貨值,但從產品結構上看,出口的是中低端產品,用戶看中的是中國制造的低價格,并且出口的高端產品是約翰迪爾、愛科、凱斯紐荷蘭等跨國公司在跨國本土生產的產品;而進口的是技術含量高的高價值的產品,比如大型采棉機、大馬力拖拉機和大喂入量聯合收獲機和高端農機具、特色農機。
筆者預計,這種局面在2020年并不會發生多大的改變,但可以預見的是國產品牌對待國外市場會更加主動和大膽,尤其是中小企業有可能會成為排雷工兵,為國產品牌趟出生路口來。
黑龍江清選機,佳木斯清選機